楊依凡江蘇省 武進市2016/5/7 8:11:17內容:《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理論精神:《黃帝內經》基本理論精神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等:黃帝內經靈樞①“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聯系的。②“陰陽五行”是用來說明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理論。③“藏象經絡”是以研究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為主要內容的。④“病因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是否發病以及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⑤“診法治則”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⑥“預防養生”系統地闡述了中醫的養生學說,是養生防病經驗的重要總結。⑦“運氣學說”研究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并以此為依據,指導人們趨利避害。歷代醫家用分類法對《黃帝內經》進行研究。其中分類最繁的是楊上善,分做18 類;最簡的是沈又彭,分做4 卷。各家的認識較為一致的是臟象(包括經絡)、病機、診法和治則四大學說。這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學術思想:《黃帝內經》接受了中國古代唯物的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將人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宇宙萬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質“氣”形成的。在“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觀念指導下,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價值影響:《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為中心,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系,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并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包含著哲學、政治、天文等多個方面學科的豐富知識,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
0 0
孫亞靜江西省 鷹潭市2016/5/7 8:38:17《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黃帝內經》僅代表當時醫學理論水平,它是以自然哲學的思維來解釋自然科學問題的理論假說,雖然發現了許多客觀的規律與結論,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黃帝內經》中概念多,但定義少,需要辯證體會;書中有些概念的含義與現代不同,要區別對待。
1.《內經》是中醫學理論奠基之作,是醫學理論著作《內經》分為《素問》、《靈樞》兩大部分。《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養生防病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基本理論;《靈樞》偏重于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書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學、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123] ,但它顯然以醫學內容為主,其它學科的內容也是為其醫學理論服務,所以應歸屬于醫學理論著作,是當時醫學成就的總結,也是中醫的理論源泉,是醫學從哲學及其它學科中開始分離的標志。
2.《內經》是醫家的集體智慧,但不代表中醫最高理論水平《內經》成書于西漢中后期,是集當時眾多醫學家、哲學家的集體智慧而成,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在歷史上也是有重要價值的。它融合了那個時代其它學科的成就,如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恬淡虛無的道家養生觀等,無不代表了當時人們對健康、疾病認識的最高水平。即使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書中仍有很多正確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內經》代表了當時醫學最高的理論水平,但并不能代表目前中醫的最高水平。任何學科,學術水平整體都是不斷前進的,中醫自然也不例外。把《內經》當成圣經,把它的每一句話都當成真理或證據使用,并不符合科學精神。
3.《內經》是中醫學理論假說,不代表理論準繩《內經》雖然是中醫理論的源泉,書中總結與發現了許多符合客觀實際的規律與結論,對中醫的發展有巨大的貢獻,但不可否認,書中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和牽強的解釋,很多理論僅是一種假說,需要后世來證實或證偽。成書于兩千多年前的《內經》,受制于當時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對人體進行深入、細微的本質研究,只能從宏觀角度,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來認識客觀世界,也即用自然哲學的理論解釋自然科學的問題,這樣做的時候,雖然可以發現很多客觀規律和正確的猜測,但必然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與歪曲的解釋。今天不必也不能把《內經》當成寶典,而產生尊古賤今的思想,必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