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杰江蘇省 大豐市2019/2/19 7:06:24背景:
1)19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在俄國有了一定的發展.
2)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的俄國,仍是一個落后的封建的農奴制國家,農奴生活極其貧困,沒有人身自由,沒有購買力,造成國內市場狹小,自由勞動力缺乏,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政治:沙皇俄國強化農奴制,導致階級矛盾尖銳,農奴起義不斷 .
4)外部原因:工業革命推動,工業資產階級發展壯大
5)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黨人”發動起義,沖擊了俄國社會. 19世紀中期,進步文學家的文學作品宣傳了啟蒙思想,動搖了封建思想的基礎.
6)直接原因:克里米亞(克里木)戰爭的失敗,加劇了國內經濟社會危機,暴露了農奴制的弊端,加劇社會矛盾,推動農奴制改革.
7)目的:挽救統治危機,被迫的、被動的維護貴族地主階級的利益,防止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緩和矛盾,維護沙皇專制統治.
0 0
唐瀟琳山東省 兗州市2019/2/19 7:52:24資本主義的發展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對商品糧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十九世紀四十.五十年代,俄國糧食的平均產量為2億5千萬俄擔,其中在國外銷售的商品糧食為5千萬俄擔,占產量的20%。這就有力地刺激了商品糧的生產。列寧指出:“地主為出賣而生產糧食(這種生產在農奴制后期特別發達),這是舊制度崩潰的先聲?!钡?,俄國糧食的生產遠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為了提高糧食產量,越來越多的地主開始采用機器,改良耕作制度和使用雇傭勞動。不過,在俄國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絕大部分地主是采用增加勞役租和提高代役租的辦法,擴大自己的經濟收入。
在土壤肥沃、工業不甚發達的黑土各省和白俄羅斯,地主主要是靠縮減農民份地,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經濟收入。在這里,十九世紀上半葉,地主的土地擴大了2~3倍,而農民的份地平均縮減了1/3和2/3,由每人7俄畝減至3.2俄畝。隨著地主耕地面積的擴大,勞役租加強了,勞役日也由每星期3天增加到4天.5天,甚至6天。
在俄國工業較發達的非黑土地帶省份,地主主要是把農民的勞役租轉變為代役租,并且日益提高代役租的數目。到五十年代末,在工業區每人一年所繳納的代役租更是大幅度提高。承受著如此重壓的農民,為了交付代役租便不得不離鄉背井,到城市或遙遠的地區受雇于手工工場或從事手工業和商業。這些農民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農村,脫離了土地,成為自由勞動者。這就有力地破壞了自然經濟。
上述情況充分說明俄國農奴制危機的加劇,而農奴制危機的加劇破壞了地主經濟所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自然經濟占據優勢.農民的份地制度.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等。特別是農業中雇傭勞動和機器的使用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已經開始出現。這不僅進一步加深了農業危機,而且加速了農村的階級分化。
在農民階級中,除了大批日益貧困和破產的貧農以外,還分化出了富裕的農民階層。他們有的租種地主和國有土地,成為土地經營者;有的開辦企業.酒店和旅館,成為企業主;有的收購和轉賣農產品和放高利貸,成為商人.高利貸者。而更富裕者成了擁有數萬,乃至數十萬盧布的大工廠主。他們構成了為農奴關系所掩蓋的農村資產階級,奠定了農村新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