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據、批評與欣賞閱讀答案
蔡棟瑜2016/6/18 8:28:08閱讀15426次語文 考據、批評與欣賞
朱光潛
①把快感、聯想當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誤解。有一種誤解是學者們所特有的,就考據和批評當作欣賞。
②拿我在國外大學讀的莎士比亞這門功課來說,英國的教授整年地講“版本的批評”;莎士比亞的某部劇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對折本”,各有幾次梵音,某一個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樣寫,后來在“對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樣……自然他們不僅講這一樣,對來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視:莎士比亞大概度過些什么書?《哈姆雷特》是根據哪些書寫的?他和戲院和同行的關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現身說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者們個個埋頭于灰封蟲咬的故紙堆中,尋找片紙只字以為至寶。
③這些功夫都屬于中國人說的“考據學”。這門課的教授只做這種功夫,對我們也只講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學生能否欣賞劇本本身,他并不過問。從美學觀點來說,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考據工作呢?
④考據所得的是歷史知識,可以幫助欣賞,卻不是欣賞本身。欣賞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賞說,版本、來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題外事,因為美感經驗全在欣賞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說,這些歷史的知識卻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賦》,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關系;要了解《飲酒》詩,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還是“悠然見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賞,則沒有走進文藝的領域。通常富于考據癖的學者難免犯兩種錯誤。第一種錯誤是穿鑿附會。他們以為作者字字有來歷,便拉史實來附會它。他們不知道藝術是創造的,雖然可以受史實的影響,卻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種錯誤是因考據之后,便袖手旁觀,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漢,對于考據家的苦心孤詣雖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認為,最要緊的事還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來咀嚼,領略領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據學者們自己看來,考據就是一種文學批評,但是一般人所謂的文學批評,意義實不僅如此。文學批評學者向來有派別的不同,所認識的文學批評的意義也不一致。區分起來,除開上述幫助了解的文學批評,主要還有兩類。
⑦第一類是“法官”式的文學批評。“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紀律”,“法官”式的學者心中預存幾條紀律,用來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們的就是沒,違背它們的就是丑。他們向作家下批語說:“亞里士多德明明說過壞人不能做悲劇主角,你何以要用一個殺皇帝的麥可白?”但文藝是創造的,誰能拿死紀律來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類就是近代法國印象主義的文學批評。這一派學者可說是“饕餮者”:只貪美味,嘗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寫出來,法郎士說:“依我看來,文學批評和歷史一樣,只是一種給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說;一切小說,精密地說起來,都是一種自傳。凡是真正的文學批評家都只敘述他的靈魂在杰作中的冒險。”這是印象派文學批評家的信條。他們主張,文學批評應當時藝術的、主體的,各人應以自己的嗜好為標準。
⑨“法官”式的文學批評所持的是“批評的態度”,印象派的文學批評所持的是“欣賞的態度”,它們是相反的。批評的態度是冷靜的,不雜情感;欣賞的態度則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態的交流。批評的態度須用反省的理解;欣賞的態度則全憑直覺,批評的態度預存美丑的標準,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評判它的美丑;欣賞的態度則忌雜有任何城建,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藝作品如果始終持批評的態度,則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經驗。
⑩我是傾向于印象派的,不過我也明白它的缺點,比如看一幅圖,內行有內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們的價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時候歡喜讀《花月痕》①一類的東西,現在想來不禁赧顏,究竟是從前對還是現在對呢?文藝雖無普遍的紀律,而美丑的好惡卻有一個道理,遇見一個作品,只說“我覺得好”還不夠,還應說出覺得好的道理。
?總之,考據、批評都不是欣賞,但是欣賞卻不可無考據與批評。有的人太看重考據和批評的功夫,有個人又太不肯做腳踏實地的功夫,以為有文藝的嗜好就可以談文藝,這都是很大的錯誤。(有刪改)【注】①《花月痕》:清代長篇小說,情調纏綿哀怨。
1.第②段畫線的詞語“現身說法”在文中是指。(2分)
2.第②段詳細列舉“功課”內容,對其作用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流露出作者對純考據工作不滿的態度。
B.證明考據學者只做這種無意義的功夫。
C.有助于讀者對考據工作形成感性認識。
D.為“考據對欣賞是題外事”提供證據。
3.概括“法官”式文學批評的特點。(3分)
4.以下對文章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第①段提出文章討論的對象,總領全文。
B.第②~⑤段著重闡述了作者對考據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別對第⑦⑧段進行了深入分析。
D.第?段總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5.下列推斷與文章一致的一項是( )(3分)
A.把考據和批評當作欣賞的人不都是學者。
B.如果不欣賞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經驗。
C.在考據學者們自己看來,文學批評也是一種考據。
D.“法官”式文學批評者不認為《麥克白》是一部悲劇。
6.分析作者與印象派在文學批評觀點上的異同。(5分)
楊凱宇廣東省 高明市2016/6/18 9:14:25考據、批評與欣賞答案
1.考據學對作者生平也很重視。
2.B
3.(1)用死紀律來限制活作品。
(2)所持的是“批評的態度”,這種態度是冷靜的,不雜情感的;是一種反省的理解;預存美丑的標準,把自己放在作品之外去評判它的美丑。
4.C
5.B
6.相同點:注重自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態的交流。欣賞的態度忌雜有任何城建,把自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不同點:印象派主張文學批評應當是藝術的、主體的,各人應以自己的嗜好為標準。欣賞的態度全憑直覺。作者認為內行與外行的印象得出的價值未必相同,除直覺外,還要能說出覺得好的道理。
0 0
張宇貴州省 清鎮市2016/6/18 9:14:25考據、批評與欣賞試題解析
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關鍵詞句的理解。題目明確要求:“現身說法”在文中是指什么?本題考查對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題會出現的干擾項有以下類型: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張冠李戴,胡亂猜測等等。學生要善于對文章內容進行辯證分析、比較、推斷。本題根據上下文可以得出答案。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2.試題分析:B項“證明考據學者只做這種無意義的功夫。”其中“無意義”理解有誤,從后文可以看出考據所得的是歷史知識,可以幫助欣賞。
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4.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將選項帶回原文進行比較,辨識細微差別之處,再做取舍。C項:第⑨⑩段不是分別對第⑦⑧段進行了深入分析。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題會出現的干擾項有以下類型:以偏概全,張冠李戴,胡亂猜測等等。學生要善于對文章內容進行辯證分析、比較、推斷。ACD說法錯誤。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詞語、歸納和篩選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然后瀏覽選項,找準范圍,挑選出相關段落,即⑤⑧⑨⑩四段。然后概括即可。
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0 0
趙欣山東省 淄博市2016/6/18 9:51:25考據、批評與欣賞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年-1986年),字孟實,安徽省桐城縣(今樅陽縣麒麟鎮岱鰲村朱家老屋人 )。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1922年畢業于香港大學文學院。1925年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致力于文學、心理學與哲學的學習與研究,后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學任教[2] ,講授美學與西方文學。
朱光潛(1897~1986年),1897年9月19日出生于今麒麟鎮岱鰲村朱家老屋。支持馬克思主義,少時課讀于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學,畢業后任教于北鄉大關小學。青年時期在桐城中學、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學習,后肄業于香港大學文學院。他還請桐城著名書法家方守敦題寫“恒、恬、誠、勇”4字的條幅,作為座右銘。五四運動中,他毅然放棄文言文,改寫白話文。1921年,朱光潛發表了白話處女作《福魯德的隱意識說與心理分析》,隨后又發表《行為派心理學之概略及其批評》、《進化論證》等讀書心得,初步形成自己對治學和學術研究活動的看法。1922年,他在《怎樣改造學術界》中,倡導培養“愛真理的精神”、“科學的批評精神”、“創造精神”和“實證精神”。這些觀點一直影響著他漫長的學術道路。香港大學畢業后,先后在上海大學吳凇中國公學中學部、浙江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任教。1924年,撰寫第一篇美學文章《無言之美》。又到上海與葉圣陶、胡愈之、夏衍、夏丏尊、豐子愷等成立立達學會,創辦立達學園,廣泛進行新型教育的改革試驗,倡導教育的自由獨立。
朱光潛是著名的美學家,但在寫作理論研究方面,朱光潛也頗有建樹。雖然其提出的寫作理論均散見于其他美學著作中,并未形成專題性、系統性地寫作理論專著,但其觀點確為真知灼見,為寫作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他提出:“簡潔是文章一個極可珍視的美德”“實用性與藝術性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輔相成的。實用性的文章也要求能產生美感,正如一座房子不但要能住人而且要樣式美觀一樣”“我很相信說理文如果要寫好,也還是動一點情感,要用一點形象思維”“人們一向把‘作文章’稱為寫文章,西方稱作家為寫家,作品為寫品,這極易使人產生錯覺,‘寫’與‘作’有著‘用手’與‘用心’的區別”等。(參考《應用寫作》雜志1992年第6期《應用寫作教學形象化初探》)
0 0